金秋時節,碩果盈枝,朔城區神頭鎮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。曾被貼上“種啥啥難長”標簽的鹽堿地,如今正以稻浪翻滾、蟹肥倉滿的喜人景象,演繹著從生態改良到立體種養的華麗蛻變,為鄉村振興寫下生動注腳。

在朔城區神頭鎮下西關村千畝水稻種植基地里,聯合收割機穿梭在稻田中,將沉甸甸的稻穗快速收割、脫粒,轟鳴聲奏響了豐收的序曲。工人抓住晴好天氣,全力投入搶收工作,確保水稻顆粒歸倉。

神頭鎮千畝水稻種植基地是朔城區水稻主產區。誰能想到,如今稻浪翻滾的沃土,曾是一片“種啥啥難長”的鹽堿荒灘。當地依托桑干河的活水優勢,通過引水淋鹽、土壤改良等舉措,一點點褪去土地的“鹽堿外衣”,讓荒灘有了耕種的可能。在此基礎上,還積極發展“上部種稻、下部養蟹”的立體種養模式,不僅讓土地實現“一水兩用、一田雙收”,更讓改良后的鹽堿地變成了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“寶地”。

朔城區神頭鎮千畝水稻種植基地負責人石云寶介紹,今年種“稻花香”的原種,最大的優點就是口感非常好,而且飽和度也好,特別趕上今年的無霜期長,畝產絕對能上千斤,明年計劃增加500畝到600畝。稻蟹也要養好,過幾天準備上江蘇,把大閘蟹引到朔州市,要讓朔州人吃上好米、好蟹。

如今,朔城區的水稻種植早已不止于“單一產糧”,而是朝著“生態種養、多元增收”的方向發展。從零散種植到規模化布局,從傳統耕作到科技賦能,當地不斷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徑,讓水稻種植不僅能產出優質大米,還能通過生態種養實現效益翻倍,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。(葉興茂?楊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