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家屏(1535——1603),字忠伯,號對南,山陰縣人。從小受過正統的倫理綱常教育,十三歲名列秀才,二十幾歲得中舉人。三十三歲成進士,選翰林院庶吉士,授編修。萬歷十二年(1584)十二月由日講官提升為吏部左侍郎、東閣大學士,入閣輔政。萬歷十八年(1590)秋七月,王家屏升任禮部尚書。任首輔之職半年,萬歷二十年(1592)三月致仕(退休)歸里。?
王家屏天賦聰穎,才思敏捷,智力過人。據說:“凡為文,不屬草,含毫沿吟,一揮而就,閉門散帙,不聞誦讀聲,過目輒不忘。”無論大小著作均出人意表,即“談吐巧捷,四座盡傾。”萬歷皇帝欽佩他的宏深經術和端莊的氣質,常常在左右面前稱他為“端人”。御題“責難陳善”字以賜。?
家屏為人正直,不畏權貴。萬歷元年到萬歷十年,張居正一直擔任首輔,神宗和皇太后十分器重,凡議事多能言聽計從,當時舉朝文武莫不對之阿諛奉承,而家屏卻秉公相待。張居正患病,朝內大臣無不奔走于祠廟之間為他祈禱陽壽,而唯家屏不為。但在張居正離開人世不到兩年,群臣就發泄對張的積怨,紛紛上書皇帝,譴責張居正,首先剝奪了張三個兒子的官職,繼而撤銷了張居正本人生前所得的太師頭銜。萬歷十三年(1585)九月,皇帝以“誣蔑親藩,侵奪王墳府第,鉗制言官,蔽塞朕聰,專權亂政”的罪名將張居正黜免,并公布天下。這時家屏卻給侍御寫信,為張家后代解脫。?
王家屏在閣數年,推誠秉公,不植私交,正色立朝,得到朝野的肯定。明朝延續到萬歷年間,國盡民貧,一片荒涼。皇帝疏于朝政,嗜酒、戀色、貪財,崇尚道教。家屏作為輔相常常“進諫”,特別是在爭“國本”(立太子)問題上,尤為突出。萬歷二十年(1592),皇長子朱常洛年已十一歲,尚未入學,朝臣們疑慮,如此下去,朱常洛將是個愚昧無知的君主,怎樣主持國家大事呢?同時對神宗的用心也產生了懷疑。于是以李獻可為代表,不少人聯合向神宗皇帝上書,懇請讓太子接受教育。神宗以“違旨誨君”的罪名,將李獻可降職外調,其余伙同者奪俸半年。此御批下到內閣,家屏拒不執行,將“御批”封還。神宗嚴厲斥責王家屏“逕駁御批,故激朕怒,甚失禮體。”王家屏卻說:“所以敢激聒敢封還者正恃皇上之圣明,無一言不納;皇上之寬大,無一物不容也。”絕妙地嘲諷了心地狹窄的萬歷帝。萬歷十八年,王家屏因神宗政事不親,儲位不立,擯斥忠謀為理由,連上兩疏請求辭職,萬歷帝不允。后又上兩疏懇請,才準奏去職返鄉。萬歷三十年(1603),家屏與世長辭。葬入河陽畔御修墳內。卒后,先贈少保,后贈太保,并謚“文端”。現存著作有《復宿山房集》和《王文端公詩集》。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