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山陰縣北周莊鎮燕莊村聚焦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,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,通過小雜糧產業的精耕細作,不僅鼓起了村民的“錢袋子”,更探索出“產業引領、生態融合、文明聚力”的振興路徑,繪就“生態宜居環境美、業興民富生活美、文明和諧鄉風美”的嶄新畫卷。
走進燕莊村圖書室,村民們正圍坐在一起,一邊翻閱農業科技書籍,一邊交流實用技術和致富信息。2023年,村里新建起圖書閱覽室、書法繪畫室等7間功能室,不僅成為知識傳播的陣地,更成為提升村民文化素質、促進鄉風文明的重要平臺。村民李子貴說:“我們不忙的時候過來看看書,既增加了社會知識,又充實了科學種田的頭腦,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。”
除了充實“文化糧倉”,燕莊村還大力升級公共服務設施。完成道路硬化、亮化工程,構建“戶分類——村收集——鎮轉運”垃圾處理體系,組建村民成立專業保潔隊伍,確保村內垃圾日產日清;擴建村衛生室,定期為村民開展健康體檢,切實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,實現從“環境美”到“生活美”的跨越。如今的燕莊村,既保留了傳統古村落的韻味,又展現出現代文明和諧新貌,成為傳統與現代交融共生的生動范例,2025年被評為第七屆“全國文明村”。據山陰縣北周莊鎮燕莊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李補山介紹,燕莊村能評上“全國文明村”,既是肯定,更是鞭策。現在,村里基礎設施改善了,生態環境變美了,文化活動也豐富了,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。
“強治理”讓村民生活美起來,“興產業”讓鄉村產業強起來。燕莊村立足黃土高原腹地的獨特氣候與廣袤耕地資源,秉持“小雜糧大產業”發展理念,通過土地集中流轉,建成500畝標準化雜糧種植基地,實現從傳統分散種植向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蛻變。李補山說:“我們以黨建為引領,大力發展小雜糧種植,從引進優質品種,到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,再到拓展銷售渠道,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大家的心血。現在,我們的小雜糧不僅在本地銷售,還通過電商售賣。去年,小雜糧種植經濟效益達50余萬元,村里人均增收1500元。”
從靠天吃飯到產業興村,從傳統村落到文明典范,燕莊村用“產業興”托起“村民富”,以“環境美”滋養“文明風”。在新的起點上,燕莊村將持續聚焦特色產業提質增效,積極探索構建多元化產業結構,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設施,通過提升鄉村治理精細化、規范化水平,讓文明建設成果切實轉化為村民的獲得感、滿足感、幸福感。(羅文平?張小菊?李子宣)